考试信息
- 填空题 17' 8 选择搭配 8'
- 简答 12' 问答15'
- 计算题(固化剂)20' 综合阅读(酚醛、材料性能) 28'
概论
-
复合材料的含义
- 复合材料是由几类不同的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,通过复合效应与一般材料有本质的区别
- 玻璃钢是一种纤维增强材料,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、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载体
-
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
- 粘结作用:基体材料作为连续相,把单根纤维黏成一个整体,使纤维共同承载
- 均衡载荷、传递载荷:在复合材料受力时,力通过基体传给纤维
- 保护纤维:在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应用中,基体可以防止纤维受到磨损、遭受浸蚀
- 增强体承受载荷作用,而非基体承受
-
树脂的体积收缩率与其结构的关系
- 热固性树脂在固化时伴随着体积收缩现象
- 影响树脂体积收缩的因素是固化前后树脂系统密度、固化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、固化过程中有无小分子等副产物的释放等
- 低收缩添加剂:降低树脂固化收缩率,起抑制收缩的作用,如热塑性聚合物
- 环氧树脂固化收缩率小的原因
- EP固化前密度较大、固化后的网络结构也不太紧密、固化过程中无小分子释放
-
提高树脂耐热性的途径
- 提高高分子链的刚性:主链中尽量减少单键,引进共轭双键、三键等
- 进行结晶
- 进行交联:交联密度↑,~↑
-
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(各向异性、材料设计)
- 比强度、比模量高:CFPR的比强度比模量远大于剩余几种
- 抗疲劳性能好:PMC破坏时裂纹扩展或损伤逐步进行,时间长,破坏前有明显预兆,短期内不会失去承载能力
- 阻尼减振性好
- 多种功能特性
- 瞬间耐高温、耐烧蚀性好
- 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和高频介电性能
- 优异的耐腐蚀性能
- 良好的加工性能
- 各向异性和性能可设计性
- PMC的最大特点就是各向异性,与之相关的就是性能的可设计性
- PMC的性能除了由纤维、基体的种类和含量决定外,还与纤维的排列方向、铺层顺序有关,即性能各向异性,一方面使性能的建模和计算更为复杂,另一方面给材料设计带来更多的选择
- PMC的性能要按照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要求进行材料设计
- 对组分材料的选择和匹配以及基体纤维界面的控制进行设计
- 以下内容基于第三章复合材料设计部分ppt
- 若要求良好的透波、吸波性能,可选用玻纤
- 若要求高刚度,可选用高模量碳纤维
- 若要求很好的低温工作性能,可选用低温不脆化的碳纤维
- 若要求尺寸不随温度变化,可选用负热膨胀系数的碳纤维
增强材料
-
玻璃纤维(有机硅烷偶联剂,有机络合物偶联剂)
- 表面处理使得玻璃纤维表面覆上一种表面处理剂,使得其与合成树脂牢固地粘接在一起,进而提高玻璃钢性能
- 表面处理剂处于玻璃纤维与合成树脂之间,也称为偶联剂
- 表面处理即能与玻璃纤维相连,又能与树脂作用
- 表面处理复合材料的耐水性、耐候性、耐化学腐蚀性都有提高
- 表面处理剂主要有有机硅烷偶联剂、有机络合物偶联剂和酞酸酯
-
碳纤维(性能、制备、特点),关联材料设计
- 是由有机纤维在惰性气氛中高温碳化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,是一种非金属材料
- 高X射线透过性、阻中子透过性,可赋予塑料导电性与导热性(设计)
- 比钢强比铁轻
- 性能优异:高强度、高模量、低密度、低热膨胀、耐高温,化学稳定性好
- 碳纤维的实际强度与模量远远低于理论值,因真实的碳纤维是乱层石墨结构,其结构取决于原丝结构与碳化工艺
- 物理性能
- 碳质量分数越大,强度越高,石墨化程度越高,碳纤维的弹性模量越高
- 碳纤维的密度在$1.5-2.0g·cm^{-3}$
- 热膨胀系数平行于纤维方向为负,垂直方向为正,热导率在纤维方向可以超过铜(设计)
- 碳纤维为导电材料
- 摩擦系数小,具有润滑性
- 化学性能
- 空气中400℃出现明显氧化,非氧气条件下1500℃以下可正常工作
- 优良的耐高低温、耐油、抗辐射、减速中子、吸收有毒气体等
- 碳纤维的制备主要由纤维化、稳定(氧化或热固化(使得聚合物纤维在后续高温不被熔化))、碳化(提高含碳量,85%以上)、石墨化(含碳量99%以上,分子排列具有很高的定向程度)四步骤
-
玄武岩纤维(特点、性能、环保)
- 玄武岩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纤维材料
- 高强度、高模量、耐温性佳、抗氧化、抗辐射、绝热隔声、过滤性好、环境适应性好、较高的性价比
复合原理
大题少
-
复合效应(功能材料非线性复合)
- 结构复合材料基本上通过线性效应起作用,功能复合材料可利用非线性效应设计出许多新兴的功能复合材料
- 线性效应有:平均效应、平行效应、相补效应、相抵效应
- 非线性效应:相乘效应、诱导效应(其中一组分通过诱导作用使另一组分结构改变)、共振效应(两相邻材料产生机械、电、磁的共振)、系统效应
-
复合材料界面(界面含义、界面特点、界面效应)
-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、构成彼此结合、能起在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
- 界面特点
- 非单分子层,包括基体表面层、增强体表面层、基体/增强体界面层
- 具有一定厚度,组成、结构、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
- 界面的比表面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,界面效应显著是复合材料符合效应产生的根源
- 界面缺陷形式多样
- 界面效应
- 传递效应,界面传递外力,起到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
- 阻断效应,阻止裂纹扩展、中断材料破坏、减缓应力集中
- 不连续效应,在界面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
- 散射和吸收效应,波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,表现为透光、隔热、隔音、耐机械冲击、耐热冲击等
- 诱导效应,增强体表面结构会由于诱导作用发生改变,产生高弹性、低热膨胀性、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
-
界面形成与作用机理(浸润吸附、固化)
- 界面形成分为润湿过程和固化过程两个阶段,润湿过程是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结合的必要条件;固化后增强体和基体分子处于能量最低,结构稳定的状态
- 两个过程往往连续,有时几乎同时进行,往往很难区分这两个过程
- 界面的作用机理
- 浸润吸附理论
- 润湿作用,大分子链段借助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的极性基团接近
- 吸附作用,被粘物与大分子链段间距<0.5nm时,范德华力发生作用,形成次价键力
- 黏结力决定于次价键力,吸附越强,黏结强度越高
- 基体在纤维上铺展,其表面张力必须要小于增强材料的临界表面张力
- 局限性:不能解释界面上有分子间力以外的作用、不能解释黏结功取决于粘结层剥离的速率、不能解释非极性聚合物之间也会有黏结力
- 化学键理论
- 偶联剂分子至少含有两种官能团,与增强体和基体发生化学反应,起到桥梁纽带作用
- 局限性:不能解释未形成化学键的符合体系
- 变形层理论:偶联剂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塑性层,松弛界面应力,减少界面应力作用
- 抑制层理论:偶联剂是界面的组成部分,均匀传递应力,减弱界面应力作用
- 弱边界层理论:处于不断形成与断裂动态平衡状态,保持一定的强度,松弛界面的局部应力
- 浸润吸附理论
-
界面的破坏机理(影响界面黏合强度的因素、介质引起界面的破坏)
- 影响界面黏合强度的因素
- 纤维表面晶体越大或比表面积越大,界面黏合强度越高
- 界面浸润性越大,~越大
- 界面反应性越大,~越大
- 残余应力越大,~越小
- 介质引起界面的破坏
- 玻璃钢表面附着的水浸入洁面,与玻纤和树脂发生化学变化,引发界面破坏
- 水的浸入:通过宏观裂缝处进入,树脂内存在的水溶性无机物杂质会在渗透压作用下形成高压区,产生微裂纹;
- 水对玻纤表面的化学腐蚀作用:水达到玻纤表面时,碱金属溶于其中,水溶液呈碱性,加速复试,导致二氧化硅骨架解体,造成纤维强度下降,复合材料性能减退
- 水对树脂的降解作用:1是破坏聚合物内部次价键,使聚合物发生增塑作用;2是与聚合物化学键发生化学作用,使聚合物降解
- 水溶胀树脂导致界面脱粘破坏:树脂溶胀产生剪应力,如剪应力大于界面粘结力,就会脱粘破坏
- 水进入孔隙产生渗透压导致界面脱粘破坏
- 玻璃钢表面附着的水浸入洁面,与玻纤和树脂发生化学变化,引发界面破坏
- 影响界面黏合强度的因素
-
纤维的表面处理(偶联剂的作用机理),关联玻纤
- 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,与聚合物黏合性不好,采用有机硅烷偶联剂与有机铬合物偶联剂处理玻纤表面
- 作用机理
- 有机硅烷类偶联剂
- 首先水解产生硅醇,玻纤表面吸水生产羟基
- 而后硅醇与吸水玻纤发生反应,硅醇和玻纤表面生成氢键;低温烘干使硅醇间发生醚化反应,再高温烘干使硅醇与吸水玻纤间发生醚化反应
- 在热固性树脂中,R基团参与固化反应,成为树脂的一部分
- 在热塑性树脂中,基于相近相容原则与树脂分子发生溶解、扩散和缠结,或通过交联剂实现分子交联
- 有机铬合物偶联剂
- 有机铬合物也称为沃兰,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甲基丙烯酸氯化铬盐,常用语热固性树脂与玻纤的偶联中
- 有机硅烷类偶联剂
不饱和聚酯树脂
-
UPR的合成(合成原理、合成配方、提高聚酯化反应程度的方法)
- UPR的合成本质是醇酸缩聚反应,即二元醇与二元酸或酸酐发生酯化反应,脱水缩合成酯
- 两种单体进行线性缩聚的必要条件和特征分别是什么
- 2-2或2官能度体系
- 逐步(初期:转化率高,分子量低)、平衡(可逆平衡反应)
- 通用UPR合成配方:顺酐:苯酐:丙二醇 = 1.0:1.0:2.1~2.2(mol比)
- 为什么醇比酸过量5~10%?
- 醇容易消耗(蒸馏)
- 酯化反应为可逆平衡反应,增大反应物,提高至酯化反应效率
- 提高聚酯化反应程度的方法
- 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,故使平衡移动即可
- 可采用提高反应温度、加快搅拌速度、减压蒸馏(抽水)等方法
-
UPR的合成原材料(不饱和、饱和、交联剂作用、酸)
- 二元醇
- 常用1,2-丙二醇、乙二醇等
- 不饱和二元酸或酸酐(提供不饱和双键)
- 常用顺丁烯二酸酐
- 饱和二元酸或酸酐(调整双键密度(交联密度))
- 常用邻苯二甲酸酐、间苯二甲酸、对苯二甲酸
- 交联单体(稀释剂与交联剂)
- 常用苯乙烯,用作稀释剂与交联剂(双重作用)
交联剂的作用是什么?
与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反应,通过交联剂把大分子交联起来
- 常用苯乙烯,用作稀释剂与交联剂(双重作用)
- 二元醇
-
顺式双键的异构化(概念、空间位阻驱动力、对性能的影响)
- 聚酯化过程中,顺式双键向反式的转变成为顺式双键的异构化
- 顺式双键的异构化是空间位阻效应
- 异构化程度↑,凝胶化时间↓,固化时间↓,最高放热温度↑,热变形温度↑,抗弯强度↑,抗弯模量↑
-
UPR的合成是逐步反应,而固化是连锁反应(引发剂)
- UPR固化的本质是自由基共聚,因此需要引发剂分解形成初级自由基,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形成单体自由基
- 引发剂的引发途径有:热引发、光引发、氧化还原引发
- 热引发引发剂主要为有机过氧化物,如烷基过氧化氢,过氧化二烷基、过氧化二苯甲酰(BPO)、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(TBPB)等
- 过氧化甲乙酮、过氧化环己酮:二者实际为多种氢过氧化物的混合物
- 过氧化甲乙酮(MEKP)很不稳定,与钴促进剂联用,适用于常温固化,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引发剂
- 过氧化环己酮很不稳定,与钴促进剂联用,适用于常温固化,放热峰温度较低,透明板材中颜色稳定
- 过氧化甲乙酮、过氧化环己酮:二者实际为多种氢过氧化物的混合物
- 有机过氧化物的特性参数
- 活性氧含量(有效氧含量),描述有机过氧化物的纯度
- 临界分解温度:~受热分解形成初级自由基的最低温第
- 半衰期:给定温度下,~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
- 热引发引发剂主要为有机过氧化物,如烷基过氧化氢,过氧化二烷基、过氧化二苯甲酰(BPO)、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(TBPB)等
-
UPR的增粘(目的、过程、增粘剂)
- 增粘目的:用于制备片状模塑料和团装摸塑料等的预浸料
- 增粘过程
- 初期:碱土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与带羧端基的UPR进行酸碱反应,使聚酯分子链扩展
- 后期:受扩散控制,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络合物,使体系粘度有明显增加
- 增粘剂:主要是碱土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$MgO,CaO,Mg(OH)_2,Ca(OH)_2$
- 其中,氧化钙对空气潮湿比较敏感,氧化镁与氢氧化镁为常用增粘剂,一般用量为1~5%
环氧树脂
- 环氧树脂的分类、特点与主要指标(环氧值、氧指数与阻燃性)
- 环氧树脂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,可以位于分子链的末端、中间或成环状结构
- 环氧树脂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氧基团
- 环氧值:每100g环氧树脂中所含有的环氧基团的物质的量(mod/100g),有利于固化剂用量的计算和表示
- 环氧当量=100/环氧值=环氧基分子量43/环氧质量分数
- 环氧质量分数=环氧基分子量43x环氧值
- 氧指数:指在规定条件下,固体材料在氧、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的最低氧含量
- OI<22可燃
- OI:23-26 稍阻燃
- OI:27-35 阻燃
- OI>36 高阻燃
- 环氧树脂的固化(固化剂、固化机理、化学计量以及固化剂的选择)
- 反应型固化剂:可与EP发生加成反应,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历程交联成网状结构,反应过程中伴随氢原子的转移
- 脂肪族多元胺
- 伯胺与环氧基反应转变成仲胺再与另一环氧基反应变成叔胺,伯胺通过逐步聚合反应交联实现固化
- 对二酚基丙烷型EP活性高,室温固化
- 对非~,反应迟缓,需加热或催化剂
- 反应放热剧烈,适用期短(<20min)
- 固化物HDT80~120℃、脆性大、适用于后固化
- 芳香族多元胺
- 适用于二酚基丙烷型EP(E)与酚醛多EP(F)
- 适用期较长
- 固化物耐热性、耐腐蚀性、机械强度较好
- 需高温固化、工艺性能差
- 聚酰胺固化剂
- 适用期更长
- 固化物增韧,提高抗冲击强度、HDT60℃、与树脂相容性良好
- 多元硫醇:活性低,需加催化剂使用,增韧
- 多元羧酸酐
- 适用期长、放热量小
- 收缩率低、耐热性高、色泽浅、机械强度高、电性能优良
- 需较高温度固化、固化周期长
- 脂肪族多元胺
- 催化型固化剂:可引发树脂中的环氧基按阳离子或阴离子聚合的历程进行固化反应,本身不参与到交联网络中去
- 叔胺类固化剂:多用DMP-10与DMP-30,放热量大,适用期短(0.5-1h)
- 咪唑类固化剂:多用液态2-乙基-4-甲基咪唑,中温固化,较高的热变形温度,160℃的耐热水平,适用期较长(8-10h)
- 咪唑类固化剂的EP交联反应可通过仲胺基上的活泼氢和叔胺的催化作用引发作用,较其他的催化型固化剂有较快的固化速度和较高的固化程度
- $BF_3:400$固化剂:适用期4个月,固化温度≥120℃
- 双氰胺固化剂:适用期半年以上、145以上快速固化,固化物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优良
- 反应型固化剂:可与EP发生加成反应,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历程交联成网状结构,反应过程中伴随氢原子的转移
-
计算题
- 胺的用量(phr) = 胺当量x环氧值
- 胺当量=胺的相对分子质量÷胺中活泼氢的数目
E51环氧树脂采用三乙烯四胺做固化剂其用量为: 胺当量 = 146/6 = 24.3 固化剂用量 = 24.3x0.51 = 12.4 分别用二乙烯三胺和四乙烯五胺固化E-44环氧树脂,计算固化剂的用量 如E-44用10%丙酮或669树脂稀释后,又该如何计算? 胺当量(二乙烯三胺) = 103/5 = 20.6 胺当量(四乙烯五胺) = 189/7 = 27 未稀释,环氧值=0.44 Phr(DETA) = 20.6x0.44 = 9.1 Phr(TEPA) = 27x0.44 = 11.9 丙酮稀释,环氧值 = (100x0.44+10x0)/110 = 0.4 Phr(DETA) = 20.6x0.4 = 8.2 Phr(TEPA) = 27x0.4 = 10.8 669树脂稀释,环氧值 = (100x0.44+10*0.75)/110 = 0.468 Phr(DETA) = 20.6x0.468 = 9.6 Phr(TEPA) = 27x0.468 = 12.6
- 酸酐的用量(phr) = Cx酸酐当量x环氧值
- 酸酐当量 = 酸酐的相对分子质量÷酸酐个数
- 其中一般酸酐C=0.85,含卤素酸酐C=0.60,叔胺促进C=1.0
E-51环氧树脂,用苯酐作为固化剂, 酸酐当量=148÷1=148 苯酐用量=0.85x148x0.51=64 用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作为固化剂固化环氧树脂 1.E-51环氧树脂中加入10%的TDE-85环氧树脂,用叔胺DMP-30做催化剂 2.E-51环氧中添加20%的TDE-85环氧树脂,不加催化剂 酸酐当量=166/1=166 1.环氧值=(10x0.51+1x0.85)/11=0.54 酸酐用量=1x166x0.54=89.6 2.环氧值=(5x0.51+1x0.85)/6=0.57 酸酐用量=0.85x166x=80.4
- 胺的用量(phr) = 胺当量x环氧值
酚醛树脂
-
酚醛树脂的特点(结构与性能)
- 以酚类(主要是苯酚)和醛类(主要是甲醛)缩聚得到的树脂
- 性能:极性大,粘结力强;刚性大,耐热性高;瞬时耐高温,耐烧蚀
- 高温高压较长时间固化,收缩率较大(8-10%)
-
酚醛树脂的种类(热固性与热塑性,一阶与二阶)
- 热固性酚醛树脂(一阶酚醛树脂)
- 含有可进一步反应的羟甲基活性基团,合成过程中不加以控制会形成不熔不溶的固化树脂
- 合成配方甲醛:苯酚=(1.1-1.5):1,催化剂使用氢氧化钠(水溶性酚醛)、氨水(氨酚醛)或氢氧化钡(钡酚醛)等,即碱性;合成过程中有酚羟基
- 合成分为加成反应和缩合反应,由缩合反应控制速度;通过冷却控制合成进度
- 热塑性酚醛树脂(二阶酚醛树脂)
- 不含有进一步缩聚的集团,是一种线性树脂,固化过程必须加入固化剂
- 配方甲醛:苯酚=(0.8-0.86):1,催化剂为强酸,PH<3
- 催化剂可用盐酸、草酸、柠檬酸等
- 如若醛过量,且用碱作为催化剂时,初期的加成反应有利于分权的生成,最后得到热固性树脂;如若酚过量,反应开始生成的羟甲基会与过量苯酚反应,最后得到线性热塑性酚醛树脂
- 热固性酚醛树脂(一阶酚醛树脂)
-
酚醛树脂的改性(途径,原因)
- 改性原因:酚醛树脂链中存在酚羟基;使得树脂容易吸水,造成产品介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下降;在热或紫外线的作用下生成醌等物质,造成颜色不均匀变深
- 改性途径
- 封锁酚羟基(封端):改善脆性、调节固化速率等
- 引入其他组分(有机硅、硼、二甲苯、环氧):改善耐温、耐水性
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艺
- PMC成型工艺的特点
- 材料制造与制品成型同步完成,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就是制品的成型过程
- 制品成型比较简便
- PMC成型工艺的选择(产品,原料与成型工艺)
- 对于批量小的大尺寸制品、无规外形等,常采用手糊成型,如渔船,雷达罩等
- 对于压力管道及容器、旋转体(圆筒状)等,常采用缠绕工艺,如储油罐等
- 对于板材和线性制品,常采用拉挤成型(连续成型工艺),如长板材,管材
- 对于产品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要求高的大批量、中小型产品可选用模压成型
- 模压成型需要有预浸料,即先制备材料,如纤维填充、碎布料、织物等的填充成料
- SMC片状塑料横压法,即将SMC片材按制品尺寸,形状,厚度要求裁剪,再多层叠合横压成型
- BMC体状塑料,可以制作车尾灯盒、电器盒、电表箱等
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
-
线膨胀系数(概念、计算、各向异性)
- PMC热膨胀取决于纤维和树脂的热膨胀系数以及提及吩咐,往往出现各向异性和负膨胀的情况
- 线膨胀系数为温度升高1℃时固体的相对伸长
- α在不太高的温度范围内可看作常数
- 碳纤维沿纤维方向的α<0,相应复合材料的α<0
-
耐燃烧性
- 对于PMC,有四个指标表征阻燃性或耐燃烧性
- 表面燃烧率:开始燃烧1min内平均燃烧速率
- 燃烧百分失重:燃烧1min内的治疗孙志
- 燃烧指数:表面燃烧速率与燃烧百分失重的乘机
- 氧指数:燃烧所需最低的氧气浓度
- 测试方法:间接火焰法、直接火焰法、氧指数法
- 对于PMC,有四个指标表征阻燃性或耐燃烧性
-
热稳定性
- 热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基体的热稳定性,可用热重法TG、差热分析DTA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测定
-
耐腐蚀性
- 耐地球气候的自然环境,即耐候性,又为抗老化性
- 耐水性或耐海水性,用浸泡一段时间后的性能保留率表征
- 处于高温有氧环境,为抗氧化性
- 处于化学介质(酸碱盐有机溶剂)成为耐化学腐蚀性
- 目前通过的国家标准为定期静态浸泡测试玻璃钢的耐腐蚀性,级别评定尚无统一规定
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
- 纳米技术(含义、特点)
- 纳米体系有小尺寸效应、表(界)面效应、量子尺寸效应、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,因纳米颗粒小,比表面积大,表面能高,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导致的
-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
- 蒙脱土的结构与性能
- 蒙脱土是一种层状硅酸盐,每层包含三个亚层,片层带有负电荷
- 易与烷基季铵盐或其他有机阳离子进行交换反应,生成有机蒙脱土
- 蒙脱土有膨胀性(因片层间存在碱金属离子)、比表面积极高,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增强性能(因可分离成层片)、阳离子可交换等优良性能
- 阳离子交换量:100g干土吸附阳离子的摩尔数,一般取值60~120mol/100g;太高不利于有机分子插入,太片层剥离推动力太小
Comments NOTHING